11.14 世界糖尿病日|上海高端医院提醒:血糖失控前,这些问题先搞懂!
2025-11-19

每年 11 月 14 日的 “世界糖尿病日”,是世卫组织与国际糖尿病联盟共同推动的全球健康行动日。这一节日的紧迫性,藏在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5 年《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中国 20-79 岁糖尿病患者达 1.48 亿,占全球患者总数的 1/4;全球每 9 秒就有 1 人死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其中近 40% 发生在 20-59 岁的中青年群体。更令人警惕的是,我国超 5 亿人处于血糖偏高的糖尿病前期,却有半数人浑然不觉。今天,上海高端医院百汇内科医生用 5 个关键问题,帮你撕开糖尿病的 “伪装”。
本期医疗科普医生

应海燕 内科/全科
副主任医师
语言:普通话,英语
出诊地点:百汇医疗(虹桥古北)
专业擅长:
应海燕医师拥有十多年三甲医院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慢性疾病的长期随访和管理;尤其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对于消化不良、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炎症性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独到见解,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诊疗和慢性肝病的长期监测和治疗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获消化内科学医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科、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内科工作,拥有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全科主治医师资质,以及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证、特殊药品使用资格证和疫苗接种证。
个人荣誉与社会任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
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科及全科主治医师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持美国心脏协会颁发的BLS证书
糖尿病只是 “血糖高”?核心真相是什么?
很多人把糖尿病等同于 “血糖超标”,但它的本质是身体血糖调节系统失灵:要么胰岛 β 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 “绝对缺乏”,要么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临床主要分为三类:
1 型糖尿病:多袭青少年,因胰岛细胞被破坏,需终身注射胰岛素;
2 型糖尿病:占比超 90%,中老年人高发但中青年激增,核心是 “抵抗 + 分泌不足”;
妊娠期糖尿病:孕期激素变化引发,多数产后可恢复,但未来患病风险翻倍。
千万别忽视 “轻度高血糖”:长期失控会导致眼底出血致盲、肾脏衰竭透析、神经病变致残,心血管疾病风险更是增加 72%。IDF 数据显示,2.52 亿未确诊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显著更高。
哪些人已被糖尿病 “盯上”?自查高危信号

符合任一条件,就属于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查血糖):
年龄≥40 岁(75-79 岁人群患病率达 24.8%);
BMI≥24 且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有糖尿病家族史(遗传是重要诱因);
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代谢异常人群风险翻倍);
久坐、高油高糖饮食者(北方与发达地区患病率超 20%);
曾患妊娠期糖尿病或生过巨大儿的女性。
若出现 “三多一少”(喝多、尿多、吃多却消瘦)、伤口难愈、视力模糊等症状,更要立即就医。
防控只能 “戒糖饿肚子”?“五驾马车” 科学破局

1. 必须彻底戒糖?错!这样吃更关键
不是完全戒糖,而是优化搭配:用燕麦、糙米替代 1/3 精米白面,避开白粥、面条等升糖 “加速器”;绿叶菜、菌菇类不限量,土豆、红薯等根茎类要算主食;优先选择鸡蛋、鱼虾等优质蛋白,少吃加工肉。
2. 运动要 “猛练”?30 分钟就够了
推荐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次 30 分钟,每周 5 次。注意别空腹运动(防低血糖),餐后 1-2 小时再动更安全;患者运动前测血糖,若<5.6mmol/L 先吃片全麦面包垫垫。
3. 多久测一次血糖?时间点选对才有用
普通人每年查空腹血糖 +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 3 个月平均血糖);前期人群每 3-6 个月测一次,抓住逆转机会;患者每周至少 3 天监测空腹 + 餐后 2 小时血糖,数据及时给医生看。
4. 用药会依赖?这些误区要避开
2 型糖尿病早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若无效则需用药。胰岛素是最接近人体生理机制的治疗方式,基因工程生产的胰岛素几乎无副作用,且越早使用越能保护胰岛功能。自行停药会导致血糖反弹,加速并发症。
5. 确诊就等于 “绝症”?完全能正常生活
糖尿病虽无法根治,但科学管理可使并发症风险降低 50%。只要控好血糖,照样能工作、长寿,家人的支持和积极心态至关重要。